正文 千恩万宠洪承畴  一仆二主少真心
作者:汉风HF 时间:2018-05-18 03:31 字数:3186 字

  清军入关这些年来,多尔衮对洪承畴的宠信甚至超出了范文程。从顺治元年他充当军师、跟随多尔衮大举南下攻明起,一直到多尔衮撒手人寰,洪承畴的仕途一直顺风顺水。

  在多尔衮的手里,洪承畴从一个“攻明顾问”一路扶摇直上,进太子太保、再进兵部尚书、再进督察院御史……累次升迁,次次都执掌实权,直到最后竟进了内院,破天荒地成了大清有史以来第一位汉人宰相!这样的殊荣恩宠、这样的炙手可热,在大清开国以来的所有汉臣中,是史无前例的。多尔衮对他的千恩万宠,放眼整个朝野,无论满汉,都是无人能出其右的!

  可以说,在大清的朝堂上,他洪承畴既是“偶像派”,又是实力派!他有头脑、有才干,是多尔衮的智囊;他有人脉、有实权,在朝堂上说话掷地有声,谁都敬他三分;他懂感恩、知进退,善于察言观色,能够用心揣摩主上的意愿……这样一个有能力、情商高,能辅佐自己坐稳皇位的完美助手,放眼整个朝堂,福临实在找不出第二个人来。因此,自多尔衮死后,他便再三嘱托范文程,几次三番请他上门去请洪承畴进宫,想要与他私下会面,好借机对其行拉拢之事。

  然而,福临的如意算盘打得虽好,可惜在洪承畴的心中,多尔衮对他是有知遇之恩的。他的信任、他的重用、他在私下里对自己的照拂关怀……这点点滴滴的恩情洪承畴始终镌刻在心。在他看来,多尔衮不仅是主子也是知己,多尔衮的宠信让他一心只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恩人分忧、为大清造福。如今,旧主已死,天下易主,洪承畴心中也不免伤怀悲叹,隐隐有种子期之后伯牙再无知音的悲壮。

  在洪承畴的这种心境下,福临想要让他为自己所用并非易事。单就促成这次会面来看,一切已是弥足珍贵,自己与范文程一同努力了好多回,这才说动了这尊“大佛”,将他请进了西暖阁来。至于后面的事情,福临实在无心多想,他一心只想尽快见到洪承畴,让心里的石头能够快些落地……

  在见面之前,福临心中原本一直有些焦虑,担心他不愿站在自己这一边,而自己也没有足够的把握去说服他,殊不知见面后这一切竟会进行得这么顺利。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与洪承畴的交谈会那么愉快,简直就是一拍即合!几番交流之后,两人便已推心置腹,福临年轻冲动,当即就向他许下了更美好的未来以及更大的权力。

  当然,这样的契合其实并非偶然,而是人为促成下的!恐怕福临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召见对洪承畴而言,其实是期盼已久、正中下怀的!他不知道,就在多尔衮死讯传来后的这短短数日里,洪承畴表面上虽十分平静,绷着脸面同往常一样往来于内院与监察院之间处理着政务,可其实内心却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食不安宁、夜不能寐,焦虑地等待着、期盼着新君能给自己一个继续留任的机会。

  要知道,那洪承畴平日虽得多尔衮盛宠,一直感念旧主的恩情,但同时他也是个知变通、懂得审时度势之人。想他为官几十载,眼光毒辣,自然明白多尔衮一死,对他、对朝堂、对大清意味着什么!

  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洪承畴原本有多尔衮做靠山,日子过得顺风顺水不说,才华抱负也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施展,在朝堂上更是名利双收,谁见了他都要敬重三分。只可惜,如今多尔衮死了,他的靠山也就没了。古人有云: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如今福临提前亲政,所有曾在多尔衮手下做事的人,有哪一个不是诚惶诚恐、担惊受怕的?这朝堂之上,没有人不害怕福临站稳脚跟后的反攻倒算,得了多尔衮多年盛宠的洪承畴更是如此!他深知自己目前的处境,明白一旦福临对自己有所厌弃,那么别说是前途了,就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有可能不保!他本就不是什么视死如归、忠贞不二之人,如今这样的形势下,他又怎能不感到心急如焚呢?因此,对他而言,巴结福临、在新的朝政班子中站稳脚跟,才是当务之急,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要来得重要。

  然而,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其实却是说来容易做来难。洪承畴就算再心急,但毕竟还是个文人,有文人的心性、文人的骄傲。情况就是再不济、再危急,他也不可能和那些死皮赖脸的小人一般,主动上去谄媚讨好新主的。对他而要,婊、、子可以做,但牌坊是必须得立好的,为了荣华丢了名节的买卖,他洪承畴绝不做!他所向往的,是姜太公一般的境界,一定要福临自己上钩才行!只有这样,他才能自抬身价,赢取更多的筹码,因为,强扭的瓜不甜,白送的货不值钱!

  对于洪承畴的这种做法,你可以理解为矫情,也可以理解为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这一招,在福临面前的确是相当管用的。他越是故弄玄虚的在福临面前摆高姿态、装高冷、装耿直,福临就越是吃他这一套、就越是欣赏他的品性、就越是重视他、想要得到他!其中的道理,大约就如同刘备想请诸葛亮出山就必须得三顾茅庐一般吧。越是好不容易得来的,便越值得珍惜,越是轻而易举得到的,就越得不到重视。世间万法,皆逃不出这个道理!

  关于吊人胃口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洪承畴绝对是深谙此道的。为了给自己塑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以迎合福临的口味,当范文程作为使者第一次向他提及此事时,他还故意表现出了推托之意,几次表示自己无心政治、有意告老还乡。给他碰了颗软钉子。后来范文程再次登门,他又故意避而不见,冒称不在家中。直到范文程第三次登门,他见火候已到,这才大方的开门迎客,与其把酒对饮,畅谈心中之志……这几番周折下来,不论是福临还是范文程,他们对他的渴求都已到达了顶点,只迫切地希望他能为自己所用,却早已忘却了他曾是多尔衮宠臣的这个事实!

  由此看来,洪承畴的确是个手段高明、善于操控人心的老狐狸!福临与他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段位上!你看他心中虽然着急,却极沉得住气,那一颗颗软钉子,每一颗都送得恰到好处,既不让福临失望恼怒,又展现了自己的“高风亮节”!在不知不觉间,就让福临把他捧上了一个更高的位置,看待他自然与别人更为不同,日后对他的戒心也必定会远远低于信任,这样一举数得的招数实在高明!待所有的戏份做足、一切水到渠成,自然就是他们君臣相见、表述他拳拳忠心的好时机了……

  从这一番老少“较量”不难看出,福临虽然少年老成、城府颇深,但却仍然稚嫩得很。失去了多尔衮的庇护,他想要在与这诸多“老狐狸们”的周旋中捞着好处,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送走洪承畴之后,福临终于松了一口气,一块悬在心上的巨石总算落了地。他见天色尚早,便决定再去乾清宫点个卯,为多尔衮上一支香再回。原本,这一趟他是完全可以不去的,但不知为何,他总觉得乾清宫里还有什么事情正牵引着他的心,让他觉得自己这一趟非去不可……

  福临一到乾清宫,立刻惊动了众人。多尔衮的遗孀李氏见他这么晚还特意过来上香,感动极了,忙拉着女儿东莪,哭哭啼啼地起身上前行礼;原本正在偏殿里商议丧礼事宜的硕塞和博果儿听到前头起了动静,知道是他突然来了,也忙放下手头的事情快步迎了出去;其他几个留下陪夜的宗族子弟,虽然已是睡意昏沉,一见这情形,也立刻揉揉脸颊,强打精神上前接驾……一时间,原本冷清的乾清宫瞬间就因福临的到来“热闹”了起来。

  不过,众人恭敬的态度却并没让福临高兴起来。有那么一个瞬间,他的目光灼灼、充满期待,像是在搜寻着什么。可很快,那种难得一见的神采却陡然黯淡了下来——她不在!没有她,这里的一切就似乎全都随之黯然失色了!然而,此时此刻,他却并不知道自己这种突然而至的低落是为了什么。他只觉得自己的心里空落落的,有种莫名的失落感,让他难受。

  屋子里的一切,都让福临觉得兴味索然。他再也无心恋战,只反应冷淡地叫众人平身,然后草草地在灵前上了一炷香,便打算起身离开。众人不明就里,见他如此,都以为自己有什么言行失当之处惹怒了圣颜,因此全都惴惴不安,杵在原地。

  最终,众人之中,只有承泽郡王硕塞一人,快步追上去送他。

  福临见硕塞前来相送,表面虽然不说,但心里却很欣慰,于是顺水推舟,干脆邀了兄长一同月下赏雪。硕塞听了,也不推辞,于是兄弟二人便撇下侍从们单独往御花园那头去了。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