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人走茶凉。日子,还是要继续。
春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普天同庆的传统佳节。这一点,在满清统治下也不例外。
清宫中的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日的小年开始算起,到正月二十日左右方告结束。
在春节期间,皇帝除了要忙于祭祀活动之外,朝中的公务也非常繁重。虽说按规矩,皇帝一般会在腊月二十六这天举行“封笔”“封玺”仪式,一直到正月初一的大典上再重新“开笔”“开玺”。但这不过是一个象征性的仪式罢了,要想成为一位有为的君主,在春节期间是断然不能有丝毫松懈的。
贤明的君王明白,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若能对春节善加利用,那么绝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春节期间,参加大量祭祀活动,可以充分获得臣民的认可与支持;频繁地参与各类宴会,可以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坚持不懈地听政,可以在处理好国内外复杂局势的同时,获得勤政的好名声……如此一举数得的好事,又有哪个聪明人愿意错过呢?
顺治,作为一个刚刚亲政的皇帝,根基尚不稳固,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选择懈怠。
送殡归来,他没有多做耽搁,换了身衣服就直接去了前朝处理政务。直到清空了桌头堆积下来的文案,才肯摆驾回宫。
回到宫中,已是晚膳时分。笔什赫见他回来,连忙将乾清宫那边的情形向他作了简单的汇报。
此时的乾清宫,早已换了模样。多尔衮的棺椁离开后不久,内务府的官员就赶去接手了大殿,打扫“战场”。丧事的白布、丹旐早已在第一时间去了个干净,取而代之的,是一派喜庆的大红色,内务府的人,迅速搬来了桌椅,开始着手准备明日的除夕大宴。
与百姓不同,皇帝一年到头都是单独用膳的,只有在年三十、初一这两天,才会和后宫中的嫔妃们一起吃团圆饭,也就是所谓的除夕家宴。这顿团圆饭,一般设在乾清宫,由于意义特殊,内务府往往需要提前好多天开始准备。拟定菜品、采买食材、布置会场、准备宴席特制的桌椅、备好酒水瓜果……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完成。
这回赶上多尔衮猝死,乾清宫先做了殡宫,因此耽搁了不少工夫。眼看着明日就是除夕,大殿里却还什么都没到位,着实急坏了内务府的官员们。好在,顺治尚未大婚,后宫中并无妃子,这顿家宴,其实人数并不多。因此,时间虽不充裕,但加班加点还是可以赶得及的。
以往,多尔衮在世时,这顿饭,他也会出席。虽然这不符合规矩,但也没人敢站出来说什么。如今,他死了,出席家宴的人数就更少了。算来算去,也就是皇上、太后以及几位太妃还有福临三个尚未出阁的姐妹而已。
家宴的人数虽少,但排场却一点也不小。皇帝、太后和太妃们都是独自一桌,公主们则两人坐一桌。每人桌上,冷热菜肴加起来都有四十多道,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山里跑的……各色的山珍海味、玉盘珍馐,总要堆得层层叠叠才肯作罢……
福临听了汇报,心思却没放在上头。他此时还在想着朝政上的事情,因此也没多说什么,只转头跟吴良辅交代了句:“今年要俭省些。”就算是答复了。吴良辅得了旨意,也不敢耽搁,连忙去了乾清宫查看情形,结果却从内务府官员的口中听到了一个让他颇感意外的消息——明天的除夕家宴,吴克善亲王父女俩也会出席!
吴良辅见此事太后已经插手,知道自己再去多说也是无益,于是只简单检视了一番,就离开了。
回到保和殿,他立刻赶去西暖阁覆命,谁知,福临此时却并不得闲。他早已召了范文程、洪承畴、硕塞等一众心腹,聚在西暖阁里商议初一大典事宜。
吴良辅知道正月初一的大典至关重要,因此不敢打扰,只好暂且退了下去。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这天早晨,天没亮,王公大臣们就要赶到午门外集合,准备进宫,到太和殿前,山呼万岁,举行朝贺仪式。朝贺之后,皇帝赐筵,举行太和殿筵宴,与王公百官共贺新春佳节。
初一大典,既是新年伊始的第一次百官朝贺,又是福临提前亲政之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因此意义重大。此次亮相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福临日后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同时还直接关系到朝廷势力的重新分配。因为,在大典上,福临不仅要接受百官朝拜、进行亲政发言,同时还要颁布新年的第一道政令,以及新一年人事调动、任命。
很显然,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人事调动。明眼人都明白,这是试水!是福临对暗潮涌动的朝廷局势的一次试探!与此同时,这也是一种明示,福临对多尔衮残余势力的态度如何,到了年初一,一切就会大白于天下!因此,话要怎么说、事要如何做,每一字每一句都需要他们反复的衡量、斟酌……
范文程等人这一商议,就商议了很长很长时间。他们从酉时一直坐到亥时,由范文程与洪承畴负责出谋划策,岳乐和硕塞负责记录整理,一群人聚在一起,完全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吴良辅见更鼓已响过两回,他们却仍没有要散的意思,便叫御膳房准备了宵夜,自己则守在门口等待召唤。结果,他这一等就等到了将近子时。
范文程等人走后,福临疲惫极了,他一下子靠坐到椅子上,揉着额头给自己松劲。吴良辅见状,忙走上去服侍,取了些许白虎膏为他按摩。
“皇上,您这样下去可不行,实在太操劳了,身子怎么吃得消?”吴良辅一边按,一边说道。
“等忙过这一阵就好了……”福临闭着眼睛,叹了口气道。
“皇上,乾清宫的事情,奴才去瞧过了。太后她老人家知道您政务繁忙,所以都替您盯着呢,您不用操心。”吴良辅看了看福临的表情,见他没什么反应,又接着说:“皇上,奴才听内务府的人说……太后这回请了吴克善亲王和小郡主一块吃团圆饭。”
“你说什么?”福临闻言突然睁开眼睛,随即转身看他。
“呃……内务府的人说,中午的时候,太后传了懿旨,说是要请吴克善亲王父女一块儿参加除夕家宴。而且这一回……会叫襄贝勒也一同回宫。”吴克善见主子反应这么大,连忙作出了详细的解释。按规矩,这除夕家宴上,只能有皇帝一个男人,就算是皇子,也一样是没有机会上桌的。这回孝庄把吴克善请来已经是不合规矩,结果她还要再拉上博果儿,这么做,的确是叫人看不明白。
“博果儿也要来?”福临的眉头不由皱得更紧了。
“是啊,奴才猜想,可能是这宫里刚办了丧事,太后她老人家想借着这回的家宴热闹一下,除除晦气吧。”吴良辅笑着答道。
“哼,她若是这样想,那就不是她了!”福临冷哼一声,起身说道。他心中明白,这回的家宴上,母亲定是要提大婚之事。但她叫来博果儿的用意,他倒是真的猜不透。但不论怎么说,孝庄选这个时候提起婚事,他觉得显然并不适合。
依照孟古青那个冲动的性子,她绝对是说得出做得到的,若是她真选在除夕宴上说出自己的心声,那他们的婚事,就算是真的失去转圜的余地了。不仅如此,他福临的脸面,到时候恐怕也会彻底丢个干干净净了!
吴良辅见福临此时脸上阴晴不定,立刻从他的话里品出了几分味道,因此试探地问了一句:“皇上可是担心太后要提婚事?”
“如今多尔衮已死,她也只剩下这一件事可忙的了。”福临并没有否认,只是语气中多有无奈。
“皇上若是不想这么快就成婚,奴才这里倒是有一计。”吴良辅一早看透了他与孟古青之间的问题,但却并不点穿,只是顺着他的话往下说。
福临闻言挑眉,立即问道:“你有什么计策,不妨直接道来。”
吴良辅见状,立即凑到福临的耳边,轻声说道:“皇上要解此事,其实不难,只需以攻为守,如此如此……”
“好、好!果然妙计!”福临听罢,脸上的阴云顿时一扫而空,旋即换上了一副笑脸,对着吴良辅夸赞道:“吴公公,你果然是朕的好军师!朕外有范文程,内有吴良辅,何愁事不成?哈哈哈哈哈……”
吴良辅见自己哄好了主子,知道正是时候,于是立即借机对福临说:“皇上,您如今已经是这天下真正的主人了,奴才伺候您,要没有点真才实学,那怎么能行!奴才虽久居深宫,是个无用的人,但也盼着能为您分忧解难呐!”
福临听了,自然明白他话里的意思。只见他颇有深意地瞧了他一眼,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道:“等朕坐稳了江山,自然有得是你施展的机会!”
吴良辅见已得了允诺,激动得直点头,他与福临对视了许久,才转身伺候他洗漱更衣,当下一夜无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