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浮生霓
正文 第七章 是谁的错
作者:释善 时间:2018-05-23 13:59 字数:1768 字

庄子身上发生过一个故事:一天庄子出门,看到一座新坟,一女子手执扇子,对着那座坟连扇不已。庄子问她为何这样做。女人说:“坟中埋的是我丈夫,他死时有遗言,如果我要改嫁,必须等坟土干了才行。我现在急着改嫁,所以用扇子扇坟,让坟土尽快干。”

听到这番话,庄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庄子的妻子听后,数落那个妇人没良心,又发誓说,如果庄子死了,自己绝不会这么绝情。

没想到,过了几天,庄子突然生病死了。尸体入棺后,庄子的妻子身穿孝服,每天哭哭啼啼地为庄子守丧。几天后,有个年轻英俊的少年来到庄子家,自称是楚国的王孙,想来拜庄子为师。却得知庄子刚刚去世,少年很伤心,表示要为庄子守孝百日。

王孙相貌英俊,在守丧期间,庄子的妻子对他生起了爱意,便托人向他求婚。王孙同意了,不过他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庄子的妻子可以打开棺材,让他见庄子一面。按照当时的风俗,这是对死者非常不敬的。但庄子的妻子为了尽快和王孙成亲,竟然答应了。没想到,一打开棺材,庄子竟然坐了起来,这时王孙也忽然不见了。庄子的妻子这才明白:原来,王孙就是庄子的幻化。她羞愧难当,不久就上吊死了。

上面的那个小故事是多年后的许言在一本书上看到的,那本书的名字是《离幸福很近·带你认识佛教》,索达吉堪布所著。

其实,许言觉得,最可怜的人是没有爱的人。在这个世上,除了父母,他们不知还有谁可以爱。但是,伤不在你身上,你永远不知道它有多痛。

许言说过:“我只想要那么一个人,不利用,不厌恶,不责骂,不求利益,真正对我好,视我如命的人。不论男女,我必视其如命。我想那个人陪我从无知走到成熟,从幼稚走向沉稳,从半成品进行加工,而不是当我已然成为成品的时候,你遇到了我。我要的是你参与进我的生命中。人生本就短暂,我不想,独自走那么远。会累,会疼。”

后来许言身边的朋友里有同性恋,有男有女。大约是经历过那么深得孤单后心胸变得更加宽广了,许言可以理解他们和她们。他们只不过是对爱情有着更加强烈的执着,谁都不应谴责或是歧视他们,至少他们是勇敢的。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许言越来越觉得,其实,这个世界并没有绝对的黑白对错。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不同。原来所有人都是井底之蛙,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自己所在的那一片方圆。这就和看待富二代的问题一样,你努力时,不会知道那些不用努力的孩子们内心的孤独,因为你身处的环境让你或多或少的对那些不需要努力的孩子产生敌对心理,正如轻易得到的人不懂得不到的痛苦,谁也不懂别人的处境与心理。如果没有受过苦,就更加没有嘲笑苦难中的人们的权利。也许上帝本就是不公平的,但是,有一条道理是公平的,得到什么的同时会失去什么。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只不过有的人选择说出来,或者发泄出来,苦了身边的人。而有的人选择留在心底,却苦了自己。

不要随意评判别人的生命,因为你不知道在那个人过去的岁月里,是否曾经经历过你想象不到的痛苦。正如罗素说的那样:“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这是错误的”,别人的幸福,我们不能评判,别人的痛苦也一样。

有人告诉过许言,这些不是你们的错,是这个时代的错。

许言却想,其实,我们也有错,错在失了自己的本心在这繁华的喧嚣里,错在丢了最初那个单纯的自己。

当泪结成伤,我们在无奈中彷徨,也在悲伤中倔强。因为固执且悲伤,所以岁月流离,有人在原地等候,却忘记,世界早已斗转星移,站在哪里都已不是原地。在青春中,我们都曾迷茫,结果不同,是因为有的人双目蒙尘而失了原本的方向。谁留下的忧伤,又染上了谁漫无目的的迷茫?

也许,寂寞就注定是一个人的旅行,我们无可避免地会路遇孤独。总是这样,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忙碌而孤独。似乎早已习惯,但仍会在陌生的环境中害怕。对于不可知的未来,比对待可知的毁灭更加畏惧。我们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中得到。若你想成就不一样的生命,你必将承担不一样的悲痛。

尘世中的一切镜花水月,许是这万丈红尘之中,慢慢寂寥之里不得已而出现的一方幻影。慢慢寂寥,谁惹相思?渺渺红尘,谁解孤寂?

浮华转瞬空,繁华如一梦。梦中人不知,应断红尘梦。

断不了红尘,归根结底是因为一个执,若是没有了执,许是就能放下那些虚幻的人事物了吧。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