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言情 > 韩非子传奇
正文 第三章 韩非回国(李斯回到自己家)
作者:吴越 时间:2019-10-20 04:27 字数:2535 字

是啊,李斯到了自己的家没有?

李斯的家,在上蔡东门外的李家庄,离郡城不过二十多里路。李斯三年没回家,说他不惦念父母妻子,那是假的。李斯早上离开逍遥,一路上骑马飞奔,过了中午不久,就到了李家庄,在家门口勒住了马。一声马嘶。李斯在门前杨柳树上拴马的时候,从门内飞快地跑出两个男孩子来。大的一个约十四五岁,小的一个才六七岁,边跑边喊:“大胡子伯伯来了!”

李斯一听,倒乐了:“臭小子,我是大胡子么?我是你爹爹!”

李斯离开家的时候,小儿子才三四岁,那年月又没照相机,父亲长得什么样儿,早已经淡忘了,一梗脖子,用一种不友好的口气说:“你不是我爹爹!我爹爹没这样多胡子!”

李斯没好气:“多了几根胡子,就连爹爹也不认识了?”

小儿子还认为自己有理:“你不是我爹爹!这匹马我认识,是大胡子伯伯的。”

大儿子李由,李斯出门的时候,就已经十一二岁,还常常跟李斯出去打兔子,对于父亲的印象,当然比弟弟深刻。他见果然是父亲回来了,赶紧呵斥弟弟:“傻孩子,爸爸出门的时候,才二十七岁,今年都三十岁了,可不是胡子长了么?再过一个月,可就是爸爸的三十大寿了呢。”

李斯不理睬李由的分说,倒对小儿子说的话有了兴趣:“你说,这匹马有个大胡子伯伯骑着到咱家来过?”

马嘶声不但惊动了李斯的儿子,也惊动了李斯的父母。李斯的父亲是个瘸子,不过究竟是军人出身,走路并不拉在妻子的后面。他一见果然是李斯回来了,抢着替孙子回答:“自从你离家,就没回来过,王大胡子前后倒来咱们家五次了。他说他回家路过这里,是你托他给家里送安家盘缠来的。一来二去的,两个小的都跟他混熟了。”

李斯的母亲牵着儿子的衣袖,作了补充:“他每次来,除了把钱给我们捎来,还给孩子们买许多吃的。难怪孩子们跟他那么熟!可他总是来去匆匆,前后来了五次,连一顿饭也没在咱家吃。他说他家就在上蔡,和你是老朋友了。”

李斯终于明白了,急忙解释:“什么呀!他是韩国公子韩非的马夫。我在兰陵求学,哪里来的钱哪?那是韩公子用我的名义给家里送钱来的。”

李斯的母亲连连道谢:“好人哪!多亏他送钱来,要不,家里老的老,小的小,靠你爹这瘸子种田、打猎,怎么养活这一家五口人哪?”

李斯的父亲指指马:“快把马卸了,进屋去说。”

李斯正在卸马背上的东西,小儿子跟过来摸着马头问:“这匹马,是大胡子伯伯借给你的吧?”

李斯说:“不,这马如今是我的了。大胡子伯伯还给你们带来许多好吃的呢!”

李斯的母亲最关心的是儿子的去向,追着问:“这次回来,该不走了吧?”

李斯说:“哪儿能呢,千里求学,不就为了寻找出路,大展宏图么?”

李斯的父亲,并不知道儿子有多么大的志向,还在说:“离家三年,刚刚回来,怎么又要出门哪?”

李斯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学成归来,总不能还在上蔡当小吏,还带着李由去打兔子吧?”

李斯的父亲问:“那你打算去哪里?”

李斯说:“我想去秦国。”

李斯的母亲摇摇头:“那么远哪!至少总也得在家里过完了你的生日再走哇!”

李斯答:“这个一定。我也不是那么急着要走。”

李斯的父亲问:“这一回,你有了马了,倒是不用走着去了。可是路费呢?总不能还是沿途打猎吧?”

李斯颇为得意地说:“这一回,不但有王大胡子送给我的这匹马,临分手的时候,公子还送给我许多钱,还有一斤黄金呢!你们看,这把宝剑,也是公子送给我的。”

李斯的父亲十分感叹地说:“你算是福大命大造化大。这样的好人,往后你可要好好儿报答人家呀!快进屋去吧,你媳妇儿在后院儿井台上洗衣服,还不知道你回来了呢!”

李斯的小儿子飞快地跑进屋去,喊着:“娘,爹爹回来了!”

这里说两句题外的话:韩非子时代,有铜钱了么?

有。不过那时候的铜钱,不是圆形的,中间也没有一个方窟窿。而是一种样子像拉长了的“凸”字的铜币,名字叫做“布”。

“布”,是从青铜农具“镈(bó博)”演变而来的,从“镈”得音,所以称为“布”。“镈”就是“锄铲”,因为“布”的形状像铲,所以又称“铲布”。“布”在春秋晚期出现,战国中期以后广泛流通。《诗经·卫风·氓》 中所写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的就是拿钱去买丝,而不是“抱着布”去和人家换丝。春秋战国时代,“布”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把布叫做“钱”,可能是“俗称”,而不是我的“误用”。因为在《韩非子·五蠹》中,就有“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样一句。“布”大概属于“辅币”类,只适用于“小买卖”;大宗买卖,要用黄金计算。单位是“斤”、“金”或“镒”。 一说“一斤”或“一金”黄金,就是一个金币,大小和份量,是各国相同的。但从成语“斤斤计较”,可以判断古代的“斤”份量并不重,绝不是今天的500克。因为成语“斤斤计较”,来自《诗经·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yǎn掩)有四方,斤斤其明。”正是春秋战国时代。“镒”也是黄金的重量单位。一说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是不是一“镒”就是一个金币,因为没有实物流传下来,也无从肯定。

铜钱的使用价值,根据《秦律》来看,当时的粟即小米的价格:一石是三十个钱,最低为二十个钱,最高达到九十个钱。豆子、麦子的价格要比谷类贱一些。再看《秦律》规定官府对官奴发放的衣服费用,冬衣每人一百十个钱,夏衣五十五个钱,共计一百六十五个钱,相当于五石半小米。当时还没有棉布,奴仆的服装,主要是麻和葛,富人的衣服,则用丝绸和丝绵、皮毛(裘),当然要贵得多。至于黄金和钱币的比价,没有查到明确的资料。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