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的“双套车”,继续在驿道上奔驰。
远处渐渐现出一个挖河工地。当年还没有“机械化施工”,河渠工地,无非靠人力肩挑、畜力车拉,纷纷攘攘,往堤岸上运土,足有好几百人,热火朝天。
韩非感到惊讶,问赶车人:“这里的工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驭车人不在意地回答:“去年秋收以后,冬季农闲,就开始了。挖的是一条灌溉渠。听说河渠挖成了,受益的农田有好几万亩呢!”
韩非问:“这样一来,是不是原先的旱地,都能变水田了?”
驭车人摇摇头:“这个,我可不知道。”
韩非忙喊:“停车,停车!你去把主管这个工程的头头儿给我找来!”
驭车人依令把车停在路边,下车往工地方向走去。韩非和总管也借机下车来活动活动腿脚,然后站在路边看着工地上的劳作。
战国时代,还是青铜器时代,连铁器都很少见,农业生产也非常落后,虽然已经离开了“刀耕火种”的时代,但主要还是靠天吃饭,江河水利的利用率极低。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像李冰父子这样的伟大人物。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今山西运城人。秦昭襄王末年(大约公元前256至前251年),为蜀郡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还曾经在今宜宾、乐山境内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公共福利事业。他不仅发展了中国的水利,也为古代中国培养了许多水利专家。
不久,驭车人把一个高大的汉子带到韩非面前。此人年约四十多岁,面目黧黑,满脸风霜,但显得坚强而沉着。
驭车人先介绍:“这就是韩公子韩非,你应该听说过吧?”
来人弯腰行礼:“韩公子的大名,小人早就听说过。知道韩公子学识渊博,忧国忧民,但是一直得不到重用……”
韩非故意打断他:“你叫什么名字?”
来人回答:“小人郑国。”
驭车人插嘴:“不是问你哪国人,是问你的姓名。”
来人急忙解释:“小人就是本国人。小人姓郑,单名一个‘国’字。”
韩非笑了:“人名像国名,倒也有趣。我问你:这条河渠,是你带领大家开挖的么?”
郑国回答:“正是小人设计,并负责监督施工的。”
韩非问:“完工之后,有多少受益面积?”
郑国答:“大约三万多亩。”
韩非问:“能把水渠两边的旱地都变成水田、改种水稻么?”
郑国答:“不能。这是一条引水渠,地势比水渠低的农田,可以自流灌溉,可以改旱田为水田。地势高的农田,只能变靠天吃饭为有水可浇,天旱也能确保有收成。水稻是越国人从百越引进的,咱们韩国多数人还不会种植。”
韩非继续问:“这个三万亩土地受益的小工程,要多少人工?多少时间完成?”
郑国答:“这个工程虽然不大,因为只能在冬季农闲施工,所以采用的是分段建造的方法。用工六百人,计划两个冬季完成。去年已经修通了一段,今年已经取得了收益;今年年底,最迟明年初春,一定能够全线贯通。”
韩非问:“这样的工程,需要花费多少金钱?是国库开支的么?”
郑国答:“这种地区性工程,大王怎么肯动用国帑?当然是地方上自己筹资开工的。出工的人数,按土地面积摊派。反正都是受益的人,利用农闲开工,也没工钱。只有土地多的人家,才雇用三五个人工。希望三五年之内,大王不因为增产而增收赋税,老百姓就感激不尽了。”
韩非想了想,又问:“这样的工程,最困难的是什么?是设计?还是经费?”
郑国说:“小人祖先五代,都是水工。小人还参加过天下闻名的都江堰修建,设计这样一个小小的引水渠工程,不会有什么困难。经费嘛,反正是公益事业,由各受益村庄共同筹划,人工不用花钱,开支主要用在管理和设施上。现在最缺的是制造水闸的木工。此外,小人要管工程,没有精力兼顾收支账目。公子食客众多,能不能给我们找一个善于算账的先生?”
韩非歉意地说:“我离开韩国,已经将近四年;原先的几个食客,早就散了。你要的算账先生,我帮你找找看。一旦找到了,就给你送来。”
郑国再次躬身行礼:“谢谢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