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回府,对妻子、母亲说了韩王已经同意郑国去秦国游说,用修建关中渠的方法来“疲秦”的事情。由于这次入秦,第一要带姜文一起去,第二这一去多少年回来、甚至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郑国反正多少年来一向都在外地奔波,只要有钱寄回家来,有夫人当家,不会有什么问题;难的是姜文还有个十七岁的女儿,带去当然不便,不带去,怎么办呢?
菱儿如今已经是“二总管”,兰儿是不肯放她走的。于是她提出把“二总管”变成“二夫人”的主张。韩非的母亲当然很愿意,只是不知道姜文是不是舍得父女分离。于是这件为难的事情,就由韩母出面去“游说”。
韩母把姜文找来,开门见山地说:“听非儿说,先生已经同意陪同赵国赵先生去秦国了?”
姜文答:“荥阳城破,东家失散,我姜文反正已经无处可去。承蒙公子不弃,收留我父女,方才免于冻馁。此次入秦,于情于理,论国论家,我姜文都是责无旁贷、义无反顾的。”
韩母故意把话引到他女儿身上:“姜先生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事情么?”
姜文说:“小人此去,如果游说不成,大概半年之内就可以回来;如果游说成功,一旦水渠开始建设,就要三年五年甚至更多时间,期间不可能再回来。就是水渠建成之后,秦王是不是能放我们走,都很难说。因此,我所放心不下的,就是小女……”
韩母趁机而入,委婉地说:“菱儿聪明伶俐,能写善算,惜老怜幼,办事公正,在我这里一年多了,协助我儿媳管家管账,合府上下,没有一个不喜欢、不敬重她的。如果先生一年半载之后能回来,老身也不愁什么;如果真像先生所说,要三五年之后才能回来,甚至能不能回来都不一定,老身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姜文说:“老夫人对我一家,恩同再造,有什么话,请说无妨。”
韩母也不转弯抹角,直接了当地说:“菱儿么,今年已经十七岁了。如果先生真要三五年之后回来,这婚姻大事,可耽误不起。所以老身的意思,这件事情最好能在先生动身之前办妥。像菱儿这样聪明贤惠的姑娘,在王亲贵族中找个女婿,当然是人人乐意的。只是我们婆媳两个,未免有一片私心:不想把她嫁出府外去。再说,她帮助我们婆媳管了一年家,我们婆媳连一天也离不开她了。刚才我们婆媳说起此事,兰儿想起她自从来到韩府,也有十来年了,却至今还没有子息。老身就这一个孩子,看起来,另娶偏房,只是早晚间事。我们的意思,想在先生离开郑城之前,把菱儿配给非儿。这样,菱儿的终身大事完成了,先生也可以放心了。只是有屈菱儿为偏,我们心里有些过意不去,所以由老身出面,和先生商量。如果先生肯于俯允,我们打算这几天之内就把喜事办了,让先生放心前去;如果先生觉得不妥,就当老身没有提起此事。反正这里没有外人,谁也不知道。菱儿的婚事,老身自然会认真办理的。”
姜文心中其实已经明白,只是不好主动提出;如今听老太太这样说,明知道推托是不可能的,何况韩非除了年龄大一些之外,也的确无可挑剔,像菱儿这样的女子,要想嫁王族,也只有当偏房的命运。因此,也不多考虑,当即站了起来躬身道谢说:“老夫人如此抬爱小女,这是小女的福气,在下遵命就是。只是实在高攀了,惶恐得很。”
韩非母亲十分高兴,哈哈大笑着说:“承蒙先生慨允,从今天开始,你我就是亲家了。请以三天为期,赶做一些衣服被褥,三天之后,就让他们拜天地、入洞房,亲家以为如何?”
姜文再次答礼:“谨遵台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