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霁云(?—公元757年),魏州顿丘(今河南清丰)人。唐朝著名将领,善于骑射,英勇无畏。??
公元757年秋天,睢(suī)阳城(今河南商丘)被数以万计的反叛唐朝的军队团团围住。睢阳是富饶(ráo)的江淮地区的屏障(píng zhàng),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睢阳太守许远手下只有三千人马,抵挡不住叛军的进攻,就派人向当时著名的将领张巡求救。张巡听说睢阳危急,马上调动三千将士去帮助守城。?
张巡手下有一个勇将,叫南霁云,武艺高强,射箭百发百中。?
一天,叛军又发动了攻击,南霁云站在城墙上,一箭射去,正中叛军头目的左眼。叛军见头目受了重伤,只得暂时退兵走了。?
过了十几天,叛军头目的伤差不多好了,他决心报这一箭之仇,又带领大军前来围攻睢阳。他们仗着人多势众,把睢阳紧紧包围起来,准备困死城里的军民。?
日子一长,城里的粮食吃光了,军队只好用野菜、树皮充饥,每天都有不少人死亡。渐渐地,只剩下一千六百多人了,而且剩下的人也饿得没有力气打仗了。睢阳城随时都有被攻破的危险。?
这时,有些将领建议撤退睢阳。张巡说:“睢阳一丢,江淮就没有保障了,绝对不能撤!”在紧急关头,南霁云忧心如焚,他建议向附近的唐军求救,并表示愿意亲自突围去请救兵。张巡见没有好的办法,便答应让他去搬救兵。?
一天晚上,南霁云带了骑兵三十人,突然冲出城门,经过奋勇拼杀,终于冲出重围。叛军派几千人前来追赶,只见南霁云左右开弓,箭无虚发,他射一箭,敌人便倒下一个,吓得叛军纷纷后退。?
他马不停蹄,很快到了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那里,请求发兵相救。贺兰进明对睢阳的紧急情况早就耳闻了,但他一直嫉妒张巡,不愿派兵解救睢阳之危。他说:“睢阳陷落,已经是眨眼间的事了,再出兵相救,已经没有用处了”。?
南霁云说:“睢阳还没有陷落,如果你肯派救兵,肯定还有救,到时候我一定以死答谢你。”贺兰进明听了以后,根本无动于衷,可他嘴上却说:“这么要紧的事,我是会帮的,别急嘛。你一路上辛苦了,来,我们边吃边谈。”他故意拖延时间。?
很快,宴席摆好了,南霁云哪有心思吃饭,他痛哭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城的将士们已经整整一个月没吃上一顿饱饭了。我怎么忍心在这儿独享美食呢?我吃不下呀,我只希望你尽快派兵支援我们!”说完拔出佩刀,一刀把自己的手指砍了下来,说:“我发誓与睢阳城共存亡,这截手指就是凭证!”座中的人见状,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但贺兰进明仍然一言不发,没有派援兵的意思。南霁云只得离开座位,一口饭也没有吃,上马走了。?
南霁云来到城门口的时候,抽出一支箭,朝城中一座寺庙的佛塔射去,一箭中了佛塔,他愤怒地说:“箭啊,请你为我作证,我要是打败了叛军,一定回来收拾贺兰进明!”?
南霁云回去后不久,内外交困的睢阳最后还是落入了叛军手里。叛军逼南霁云投降,他宁死不屈,一直战斗到壮烈牺牲。?
延续十个月之久的睢阳战役,牵制了叛军的主力,为唐军的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南霁云的英名和睢阳战役一起,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新唐书·南霁云传》
本篇成语解释:
1.【百发百中】:bǎi fā bǎi zhòng 射一百次,中一百次。形容箭无虚发。亦泛指射击技术高明,每发必中。
2.【人多势众】:rén duō shì zhòng 人多势力大。
3.【无动于衷】:wú dòng yú zhōng 衷:亦作“中”,内心。内心毫无触动。4.【流芳百世】:liú fāng bǎi shì 流:流传;芳:香,比喻美名。好的名声永远留传于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