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言情 > 浪潮曲
正文 第十六章 车轮滚滚
作者:王颖、李荣德 时间:2020-05-15 05:06 字数:3422 字

大路上,野营训练的队伍宛如一条绿色长龙,意气风发, 疾步前进。

阳光下,几千个嗓门汇成一支强大的声音,如山呼海啸,雄浑嘹亮。

队伍阔步高歌过来了。战士们和站在路旁高坡上的师长打起招呼来:“师长,你又走到我们前头来啦! ”

战士小王跨出行列,走到师长面前说:“师长,我们的队伍又扩大啦。你瞧!”

师长顺着小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队伍后面跟着一长列小车。

“怎么回事? ”师长惊奇地问小王。

“是这样:前面要翻山,暴雨毁坏了道路,一时抢修不 好,汽车上不去,绕道要走一天。团长命令按实战要求超负重行军。大伙正从汽车上往下卸粮食、物资,哪知红星大队党支部书记召集来几十辆小车,不由分说就把物资装上了,一定要送我们过山。您看,他们来了。”战士小王说完,连 跑带跳地赶队伍去了。

师长转身对我说:“你这个当记者的可有题目写啦! ”

我笑着说:“是啊!行军一路,处处是爱民曲,处处有拥军歌,我再有八双手也写不完啊!”

车队过来了,一辆接一辆。一色枣木车把,槐木车架, 黑色的胶轮转动着,辐条在阳光里闪着虚光。推车的一个个高挽衣袖,仿佛劲儿要从肌肉里迸出来似的。

“乡亲们,辛苦啦! ”师长大声向他们问好。

“为人民服务! ”回答宏亮豪迈,完全是部队的作风气派。

“首长,走吧!有我们胶东民兵,一切放心!”说话的是队伍最后的一位推车老汉。只见他头戴洗得发白的军帽,身穿一件褪色的军装,腰扎一条宽皮带,显得洒脱利索。

“老乡,你这么大年纪……”师长关切地说道。

“嗨,你怎么也这样说?我老了吗?才六十,不老。可他们就是不让我来。说我负过伤,立过功,当个‘顾问’动动嘴就行了。同志,不瞒你说,二十三年前我们支前车队,从胶东支到江南,翻过多少山,趟过多少河哪!那阵子,炮弹在头上飞,子弹在耳边叫,可我们支前车队谁皱过一下眉?如今队伍要过山,搞野营训练,不让我来那还行? ”说话间车子要过一道小水沟,只见老汉腰一弓,几个快步就窜了过去,那动作和小伙子一样利索。老人很健谈,过了沟又滔滔 不绝地讲起来:

“同志,你们说,打蒋介石咱没落后,打帝、修、反咱能掉队吗?不行!这不,我自己推着车就追上来了,好说歹 说抢了个坎事班!”我朝他车上一看,真是呢,右边是锅,左边是桶。

 

师长没有说什么,他随着滚滚车流,迈着矫健的步伐,陷入了沉思……

他在想什么呢?也许,这眼前的车队,又把他带回了当年征战的疆场。关于小车,有多少令人缅怀的故事啊!…… 在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辽阔战场上,哪一寸硝烟滚滚的土地,没有我们小车的轮迹辙沟;哪一片弹雨纷飞的河山,没有我们英勇人民深深的脚印呢?战争锻炼了人民,人民赢得了胜利。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几十年的南征北战,就是靠小米加步枪,就是靠千万辆小车,我们才迎来了光辉灿烂的今天。

师长时而昂首远望云天,时而环顾群山,一会望望车队,一会看看老乡。他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对我说:“看见这小车,使我想起了一九四七年。”

他停了停,接着回顾起往事来。

“在追歼蒋匪军的路上,有一天经过一个刚遭敌人洗劫的蒙阴山村,有个白发苍苍的老大娘,不顾流弹还在头顶啸响,专心一意地在碾上碾着什么。看见队伍过来了,她赶忙把碾盘上的东西扫在一个瓦盆里,双手捧到我面前说:‘蒋匪军把什么都抢光了,又烧了房,只剩下这一点埋在地下的粮食。孩子,带上它,吃了好添劲,消灭那些龟孙。’我怎么能收下呢?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能让群众受饥呀!我含着眼泪对她说:‘大娘,粮食您留着,您的心意俺领了,俺一定为受苦人报仇!’说完,我就追赶队伍去了。走出几十步,回头再看,只见老大娘还捧着那瓦盆站在那里远望,苍苍白发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小车队上来了,大娘拦住了小车,硬把粮食倒进了车上的粮袋……每当我拿起干粮,就想起那位银发闪光的老大娘。正是她们,正是千百万群众,把满腔的热情都倾注在子弟兵身上,用整个的身心支持着战争,支持着革 命……”

“老同志,你参加过淮海大战吗? ”老汉的问话打断了我们的谈话。

“参加过。 ”我们紧跟几步和他并行。老人又兴高采烈地讲起来:

“那仗打得可真过瘾!我们小车队日夜不停,连续运了两个月。几百万民工宣誓:保证战争,保证胜利……”

我从侧面端详老汉,那紫铜色的方脸膛上深深的皱纹,好象还饱含着当年胜利的微笑。眼前的老人虽然当年没有相遇过,可是我曾见到过多少这样不畏艰险、顽强战斗的山东大哥啊。说着、说着,老人落下队了,于是紧跑几步赶队去 了。通讯员牵着马跟在我们后面嘚嘚的马蹄声有节奏地 敲着,师长一语不发……

师长又在想什么呢?是不是又想起淮海前线硝烟滚滚的战壕?当时,敌人的炮弹常常越过头顶在不远的地方爆炸,掀起的气浪,夹带着泥土、草根,常常落战士一身。就在这时候,山东大哥推着小车来了,送来了沂蒙儿女精心绣制的慰问袋,“将革命进行到底”七个大字闪着红光,给战壕带来了春天。师长,那时不正是你——当时的老连长,亲手从老乡手里接过了亲人的嘱托期望,接过了土改后的金秋谷香,

 

接过了解放区的春天阳光吗?

是啊,当我们的步枪呼唤子弹的时候,当我们饥饿急需粮食的时候,山东大哥推着小车来了,他们留下了弹药、粮食,带走了胜利的喜讯。

车轮滚滚,辗碎过多少寒夜坚冰,迎来了灿烂的艳阳黎明。有谁能数清它走过多少青山绿水,又有谁能数清它翻越过多少险峰峻岭。尽管小车的车架上落过雨、雪、冰、霜,粘过硝烟、沙泥,中过子弹,吃过弹片,但它步伐坚定庄严,总是毫不畏惧地向前,向前!

师长啊,你是否想起长江北岸掩蔽部里的一幕?那里,有几个象眼前老汉一样的山东大哥。你问:“老乡,哪儿家? ”他们用浓重的胶东话回答:“威海人儿。”你说:“从胶东到这里几千里,你们辛苦罗!”没等你说完,有个紫脸膛的老乡就接上 了话:“嗨,快别说这些个。从小就会推车,可那时是赤臂滚钉板,推的腰弓背弯,推不完的冤深仇重,推不完的苦难;如今推的是啥?推的是胜利,推的是希望,越推腰背越直, 越推心越甜。”说话间渡江的信号弹划破了夜空,那几位老乡说:“走,南边见!”说完,随着千军万马,小车队跨过了长 江,推到了南京城下。蒋家王朝在炮声中崩溃,我们人民的 车轮辗过了它罪恶的胸膛。

就在南京城下,我们不是遇到过几位江南老乡?他们对山东大哥说:“你们回去吧,下一步,有我们的扁担!”山东老汉一听,从兜里掏出一张揉得发皱的全国地图,对江 南老乡说:“看!解放一个点,咱就圈一个点,解放一大片,咱就圈一大片,啥时候全中国都用红笔圈完了,咱再说下一 步。”革命不息,车轮不止。于是小车的轮迹辙印,印到了上 海南京路,印到了五指山麓。

如果小车的轮迹都会闪光的话,如果有人能使这滴滴热汗闪射出珍珠般光辉的话,那么,你看吧,从胶东半岛到江南田埂,小车轮织起的经玮线,嵌着这灿烂的珠光,将勾描出一幅多么宝贵的历史画卷!今天在野营路上,在浩浩荡荡的车队里,又展开了一幅新的人民战争的壮丽画卷。

“老大爷,我来! ”师长挽了挽袖子向老汉请求。老人望 了师长一眼,赞许地点了点头。

师长推起小车边走边对老汉说:“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今后我们打帝、修、反, 还要并肩战斗哪!”

“说得对,人民战争嘛,咱们要永远并肩向前。”老汉指 了指小车,接着说:“等到全人类都获得解放的时候,我就把它献给革命历史博物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革命的小 车……”

车轮滚滚,歌声震天,革命的洪流汹浦澎湃地向前,向前!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