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校园 > 我的故乡
正文 沙漠中靓丽的风景
作者:天地长长久久 时间:2020-10-04 13:10 字数:2685 字

  在父母地艰苦奋斗下,以他们善良、忠厚、宽容、吃苦耐劳,忍耐和等待的品格的影响下。我们全家终于赢得了村里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和好评,并给以极大地信任。虽然我们是外来户,也曾受尽了个别老住户的歧视和折磨。但大多数村里人对我们还是很好的。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善良地村民们也常常给我们接济一些粮食,酸菜,土豆和一些旧衣服。帮助我们度过了60年代那个全社会都困难的日子。

  曾记的一个王姓的大婶,有一次背着公婆挖了一碗淹猪肉油悄悄地给我们端过来,让妈妈给我们解解馋,改善一下伙食。可是妈妈哪舍的一顿把它都吃掉呢?妈妈为了诱惑我们的食欲,每顿饭能见一点油星,一碗淹猪肉油竟吃了半年多。在大婶的接济下,我们在这半年里隔三差五地享受着那点带着猪油味的晕菜,让我们的饥肠在那艰苦的年代里也还多少得到一点油花花的滋润。不至于让久违的饥肠忘却对油分子的吸收收产生抵抗。让我们的味觉也在艰苦的岁月改善一下那总是苦涩的味道。这一点我永远不会忘记。

  直至我们工作了,只要看到大婶就想起了那一碗猪肉油的感觉,再忙也要去看看大婶,逢年过节总要去看忘一下老人,否则,就觉的心里缺少了点什么似地。对村邻的那点点滴滴地关怀,我们至今永远感恩不尽。

  后来村领导又帮助我们盖了郝家圪卜第一座砖包门面的新房。大队支书高三叔亲自帮我们在毛乌素沙漠地荒漠中选了一片风水宝地。并组织社员帮助我们夯地基,打土墙,挖土培,烧砖,轰轰烈烈地开始盖房子。热情地村民们都给我们拿来了连自己都不舍得吃的鸡蛋,土豆,荞麦面,豆面,粮食,一碗,一盘子,一蓝子多少不等都是大家添补我们盖新房子的心意。房顶上的椽子,檩子都是生产队买回来再支援给我们的。

  父母从挖地基开始就起早摸黑,披星戴月地大干了三个月,在全村劳动人民的努力帮助下,一座崭新地砖包门面墙,玻璃大窗户的平顶房子矗立在毛乌素沙漠的荒漠中。在陈旧,零散住户的村落中显得很耀眼。从此,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窝。它给了我们很大的自信。

  好像那时候生产队动员大家在毛乌素沙漠的荒草地上盖新房。有秩序地规划新型村落。因为我们大队是新开发的蔬菜大队。是县里唯一的蔬菜大队,是全县“社教”和改革的重点栽培的大队。新生事物的发展,人们总是不愿意接受和响应。人们总是比较爱守旧。

  妈妈却主动响应了生产队的号召,因此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妈妈起了个带头,后来大家看到好了。看到我们住的新房宽敞而又明亮,交通又很方便。都跟着我们在那块荒地上盖房了。于是在60年末,我们这个蔬菜大队初步形成了新型的村庄,那一排排地整齐的楼房和那一条条平整的地砖头铺出来的小巷,成了毛乌素沙漠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地区和县委,以及公社各级领导的帮助下,在大队干部和社员们团结一至,齐心协力地努力下。各级领导带头日夜加班,加点。大干,特干,突击干。40眼深水井终于在短短地几个月就提前竣工了。

  在60年代末的大旱之夏,烈日炎炎地无情地烤着大地,烧烤着正在成长的蔬菜苗。40架毛驴拉的辘辘水车日夜不停地转着,水车抽水的铁链上分结拽着胶皮圈,一个接着一个地,从深井里,通过铁管。人们赶着迷着眼睛的毛驴在井台上一圈一圈地吃力地转着,把井水一股一股地涌上来。浇灌着毛乌素沙漠中偌大的蔬菜园子。

  抽着那40米深井里清凌凌地泉水,灌溉着毛乌素沙漠中的这片几百亩大的菜园子。滋润着各种绿茵茵地蔬菜苗,仍然在干旱之年茁壮成长,60年代末毛乌素沙漠里的人都能吃到自己种的新鲜的西红柿,顶花带刺地黄瓜,紫红地茄子和那深绿色地硕大地辣椒。都是用的井水灌溉。大粪养育,原汁原味地口感好极了。不但满足了全县人民的蔬菜供应。还为曾经光秃秃地毛乌素沙漠披上了绿色的新装。也阻挡了老黄风地肆意侵袭。当然人们懂得绿化,村里栽了好多杨树和花草来防风固沙。

  说实在地,妈妈虽然没文化,但还是很开通地。她总是积极响应生产队的新号召。学习毛主席语录,她能把“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政治上她能紧跟形势,她热爱党中央,热爱毛主席,事事带头,样样抢先,至今她老人家常说:“没有毛主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永远不能忘本啊!永远不能忘记共产党的恩情啊!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啊!”

  60年代,在大队的支持下,我们虽然盖起了新房,但我们的生活还是很简朴,妈妈一边和其他社员一样开荒种菜,一边还要培养我们姐弟上学。紧接着来的那场四清运动,反对贪污、打破大锅饭,因为大锅饭也肥了一些管里人员、会记,饿了大家,大家吃不饱肚子自然消极怠工。中央也通过工作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了人民的疾苦。所以及时地搞了一场四清运动,从上至下清理了个别贪污腐化分子。在运动中妈妈又被选为贫协主任,常常代表贫下中农发言,为贫下中农说话,提合理建议,妈妈只是讲道理,说服大家,让大家帮助那些四清中有问题的人提高认识就可以了,从不乱整别人,也不乱给别人扣帽子,

  四清运动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8年8月18号,我们十几岁的中学生披红挂绿地被一车车送回乡村,遵循毛主席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思想:“上山乡下,插队落户。”有的被送进了兵团,成了兵团战士,雄纠纠气昂昂,非常有朝气。我们十几个中学生回到队里劳动,成了全生产队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

  我们虽然在农村和农民一样起早贪黑地开荒、挖水库、打井、翻地种菜。但我们有知识,有文化。生产队队长兼大队书记的高山叔很开放,很重视培养有知识的年轻人。生产队有什么活动和运动都积极依靠和调动我们这帮年轻人的力量。我们组织了民兵突击队,铁姑娘战斗队,组织农民田间地头学文化,念报纸,紧跟形势。团结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周围,誓死捍卫党中央,捍卫毛主席。哪里有困难我们就出现在哪里。说实在地,那时妈妈很支持我。但有一点,妈妈永远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她翻身不忘毛主席,不忘共产党,但也不忘曾经在我们困难时期帮助过我们的人。她常常告诉我们:“滴水之恩,理应涌泉相报啊。”千万别卖良心去打砸那些善良地帮助过我们的好人啊!在妈妈的身教言传之下,我们姐弟俩至今同样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永远怀着一颗感恩地心,在文化大革命中没打过任何一个人,没斗过任何人,只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在妈妈的支持下,在我的努力下,下乡俩年,我终于在1970年7月1号那天,激动地在党旗下宣誓,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切都和妈妈爱拼搏的性格是分不开地,虽然贫穷,但我很骄傲:我有缘成为妈妈的女儿!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