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一朝贺职务变  几家欢喜几家愁
作者:汉风HF 时间:2018-05-18 03:31 字数:3191 字

  正月初一,是岁之首,月之首,时之首。这一天,顺治要在太和殿前接受百官朝贺。

  除夕之夜,对皇帝而言,漫长而繁忙。相较于孟古青与博果儿的恩爱缠绵,福临这一晚却忙得连睡觉的时间也没有。年三十的午夜一过,他就洗漱完毕,穿上冠服,郑重其事地前往养心殿的东暖阁举行元旦开笔仪式。

  这个仪式虽选在夜半举行,但却十分隆重。按照规矩,这必须在新年伊始的第一个时辰里举行,寓意新的一年中皇帝能够勤勉于政、以江山社稷为重。开笔之前,皇帝还要先用金杯,盛一杯屠苏酒来喝,以除去旧一年的污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迎接新的一年。

  喝完药酒,就到了正式开笔的时候。所谓开笔,也很简单,就是由皇帝执一支刻着“万年枝”的朱砂红笔,亲自书写上几句吉祥话,讨个吉利,以求新的一年能够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若是皇帝有什么心愿,也可在此时一并书写下来,在向上天祝祷后进行密封。待封存后,便任何人都不得再次拆阅了。

  开笔仪式的持续时间,一般在半个时辰左右。仪式结束后,福临还要到宫殿各处去拈香行礼,进行许多赡拜活动。待祭完祖先与各路神仙后,才能回到乾清宫去吃开年的第一餐饭。

  这新年第一餐,吃得是素馅饽饽。所谓饽饽,其实就是水饺。这是清宫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习俗。一方面是应“岁更交子”之典,另一方面也表示不忘祖宗。因为,在清兵入关前,满洲人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北方。每逢过年,总要在年前包好许多饺子,贮存在大缸里冷冻。他们自除夕夜开始吃饺子,连续十几天毫不间断,表示吃隔年饭,连年有余的意思。因此,清代宫廷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吃的仪式十分隆重、繁缛。

  清宫规定,春节前后,皇帝出门、入门都要放纸炮作前导。御膳房就是根据炮声远近,来判断皇帝行踪,掌握这新年第一锅饺子的下锅时间。这样一来,皇帝一到乾清宫,饺子就正好煮熟出锅,当即端上膳桌,太监便高声通传:“送万岁爷煮饽饽一品。”那声音一定要喊得既高远又响亮,这样才算吉利。?

  元旦的御用水饺吃得非常素淡,都以干菜为主,再配上些蘑菇、笋丝之类的山菌,完全不沾荤腥。这是因为皇家信佛,元旦这天皇帝吃的饺子与敬佛用的饺子是从同一口锅中煮出来,寓意与佛同在,以求新的一年平安素净。

  别看这饺子煮得素淡,用膳的桌子餐具却毫不含糊。按规矩,这素馅饺子一定要坐在大吉宝案前用象牙包金的筷子来吃。十分有趣的是,在这些素馅的饽饽中,是包有金银锞的。皇帝进膳时,碗上面的一二个便是金银锞饽饽,皇帝一吃就会吃到,以此为喜,表示吉利。待皇帝用毕,小太监则用瓷碟,从中盛出一个饺子来,再另配上红姜一块,供到昭仁殿的小佛堂前,以示敬佛。

  这一切做罢,时间已经不早了,但这还不算完。福临还要出宫,前往祭祖所在地的堂子行礼。为所有供奉其中的祖先上香祝祷,添加祭品。祭祖结束后,天已大亮。这时,早已在午门外等候多时的文武百官开始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进入宫门,准备进行朝贺仪式。

  他们穿着朝服,在太和殿外,按照品级,分东西两路,各站十八排,等待着福临的到来。

  此时,旭日初升,北风呼啸,天气十分寒冷。王公百官们立在广场上等候,冷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滋味很不好受。武将们久经沙场,问题倒是不大。真正受苦的,是那些上了年纪的文臣。只见他们冻得鼻子通红,在北风中瑟缩着,看上去可怜极了。

  终于,在万人期盼之中,福临掐着时间,准时赶回了宫中。他马不停蹄,只简单换了身更隆重的行头之后,就立刻奔赴太和殿接受朝贺去了。

  中和韶乐声中,福临踏上太和殿宝座,接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叩拜结束,仪式的宣表官岳乐代表皇帝宣读新年贺词。新年贺词之后,福临赐了众臣新年平安茶。群臣饮茶后再次叩拜,叩拜结束后,福临又亲自颁布了新一年的人事调动任免。

  此次调动,多尔衮一党的职务变动并不大。除了他的宠臣谭泰,不贬反升、出任满吏部尚书之外,其他人员全都维持原状,不升不降。反观济尔哈朗一派,倒是欣欣向荣,一片春和景明。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是索尼的重新登场、官复世职了。这一次回京,他不仅累进一等伯世袭,还直接被擢升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算是真正掌握了实权。与此同时,一向对顺治表现得忠心耿耿的鳌拜,这次也受到了大幅擢升。他被许以特权,随侍顺治身边,可以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对他而言,这一切真可谓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因为,他不仅被顺治视为心腹重臣,还在朝堂上赢得了极高的声望,成了众人争相结交的香饽饽。

  除此以外,最令人意外的,当属那个敢于在朝堂上当面质疑多尔衮的愣头青——遏必隆了。在福临的关照下,他不仅幸运地得到了“平反”,还恢复了世职与爵位,更在此基础上加封为一等公,授议政大臣,擢领侍卫内大臣。如此隆恩,一朝加诸在身,遏必隆的幸运无人能及。他作为一个刚满而立之年的小伙子,瞬间成了朝中众人眼红的对象。然而,这看似突然的恩宠背后,其实却包含着福临更为深远的用意。只是,这一时半会儿之间,旁人并没有看出这其中的端倪罢了!

  说罢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的派系,就该来说说皇上自己的一派了。岳乐与硕塞的加官进爵、正式上台自不必说,更值得一提的,倒是顺治对洪承畴的态度。顺治不仅对他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封,还命他兼管都察院左都御史事。他原本已是右都御使,如今这样一来,整个都察院就完全落入了他一人手中。都察院素有掌管监察百官,署理刑狱的职能,有起升、外转、降黜官员的权利。福临此时把都察院完全交付给他,背后的用意,实在让人不敢往深里细想……

  不论怎么说,洪承畴作为三朝元老,德高望重,他做起事来,旁人也不敢随意质疑。如今福临身边,不仅有硕塞与岳乐这两个宗室心腹,又有范文程与洪承畴这两位朝中智囊,在朝堂上,也算有了自己的势力。

  事情走到这一步,他此时唯一忧心的,就只剩下军权问题了。自古军权即为话语权。多尔衮留下的两白旗,战斗力超群。若是他无法在军中进行全面而彻底的“清洗”,那么,即使多尔衮一党现在暂时失势,将来,他们也仍旧会有死灰复燃、东山再起的可能。而这一点,正是顺治目前最为忌惮的一件事!

  人事任免的旨意颁布之后,百官们再次行跪拜礼,山呼万岁,感谢圣主的恩泽。福临接受跪拜后,朝拜仪式便结束了。众人按照次序退下,二品以上的宗亲大员们,到一旁稍作休整,等候太和殿筵宴开席,而品级较低的官员此时就可以直接出宫回家了。

  出席太和殿筵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为官者,没几个不以此为骄傲的。

  这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三次君臣宴之一。据史料记载,在太和殿内以及殿外的丹陛上,一般要摆放二百一十张群臣宴会桌。一次筵宴,光是羊就要用去一百多只,更别说是其他酒菜茶点了。能够有资格参加这次筵席的,有内外王公和二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这些人的官职和姓名,早在腊月二十三左右,就要提前奏报上去,以便皇上阅览、添减人员。

  但这一回的随筵,却与以往不同。在福临的干预下,出席筵宴的人员数目要比从前更多。其中,有不少根本没有达到品级的官员与宗亲,也赫然出现在了宴会名单上。

  谭泰与何洛会等人在等候区域歇息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生面孔”。他们对于这些人事变动,一向极其敏感的。如今看到朝中不少三四品的年轻官员出现在这里,自然明白这里头的事情不简单。因此一个个的都低着头,暗自揣摩着福临的心思,想要将如今这种暧昧不明的局势分析透彻。

  何洛会见今日种种,白旗诸臣皆受打压,忍不住忧心。觉得如今福临已经开始出招,对白旗下手。他与谭泰,是白旗诸臣中实力最强的两个,当前的局势下,要想走出的困境,他们俩就必须摒弃前嫌、团结起来。因此,想办法做通谭泰的思想工作、与他一同商量接下来的应对策略,是重中之重!

  然而,何洛会这想法虽好,但落实起来却实在太难。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与谭泰的矛盾,又岂是一朝一夕就能化解得了的!更何况,现在的谭泰刚刚得到升迁,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又岂会这么容易就听从他的劝解!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